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 科技赋能,长兴岛全面提质升级——上海打造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正文

科技赋能,长兴岛全面提质升级——上海打造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时间:2024-06-09 17:29:43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探索

核心提示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光明日报记者 李苑 闫汇芳 孟歆迪 颜维琦上海建了座海洋科技岛。小岛虽小,目标却很远大——打造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小岛名唤长兴,是崇明三岛中距离上海市区最近的一个,位于长江入海 天龙sf网站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李苑 闫汇芳 孟歆迪 颜维琦

  上海建了座海洋科技岛。科技赋能小岛虽小,长兴产业目标却很远大——打造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岛全天龙sf网站

  小岛名唤长兴,面提是质升造千装备崇明三岛中距离上海市区最近的一个,位于长江入海口,上集群拥有长年不淤、海打海洋不积、亿级不冻的科技赋能深水岸线。这是长兴产业发展海洋装备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这里,岛全我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走出了一条以“新”提质的面提转型路。

科技赋能,上集群<strong>天龙sf网站</strong>长兴岛全面提质升级——上海打造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5月25日,海打海洋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基地生产完成即将发运的岸桥。光明日报记者 闫汇芳摄/光明图片

  海洋装备在能源开发、海洋工程、海洋科研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长兴岛聚集了众多央企和国家级实验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长兴产业园区总经理吴敏介绍,园区已经引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等知名科研院所及配套企业。

  5月25日,记者走进园区内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造岛神器”“深海采矿车”“远海浮动岛”等高端海洋装备,令人目不暇接。

  在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船舶小组最新研发的无人化产线上,机器手臂正在灵活作业,用激光对零件进行标识。一艘船舶通常由数十万个零件组成,以前这项工作由人工完成,耗时费力,精准度低,如今以秒计时,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这套生产线包括4台自动化装备和1套数据模型驱动的AI控制系统,可以模拟智慧船厂的所有流程。”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船舶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胡小锋说,自动化线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企业降低60%以上的成本。

  校企联合攻关、携手成果转化,成为长兴岛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引擎。“我们的定位是准工业化实验室,不仅面向岛上的企业,还会与更多社会主体合作,探索新型运行模式和机制。”谈及实验室的规划,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海洋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翁震平说。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智能制造的重点不仅是智能,也要注重制造。长兴岛通过引进振华重工、江南造船、中远海运、沪东中华等船舶央企,打通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一公里”,充分发挥出央企的链长引领作用。

  站在近百米的高台上,极目远眺,色彩斑斓的岸桥(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临海矗立,阳光下,尽显大国重器之壮美。这里是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是上海振华重工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设备制造基地。

  这个基地不仅规模大,还有点特别。偌大的厂区机器轰鸣,生产线有序流动,工人却没几个。“如今,我们使用自己研发的实时一体化管控系统,只需两个手柄,即可在办公室远程操作。”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中说,公司已经完成了从造“壳”到造“芯”的进化,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够提供自动化码头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总额为13.12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3.98%。”徐建中说,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新型智能装备的应用加快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这是中国造船业成功的秘诀,更是中国船舶工业持续创新的底气。

  与长兴岛隔江相望的浦东外高桥,是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的诞生地。“如今,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和航空母舰,都在这座岛附近完成了建造。”长兴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部经理钱思齐说,科技赋能,让长兴岛全面提质升级,2023年长兴区域产值已经超过510亿元,建成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指日可待。

  作为我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的城市,上海正在加快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第二艘大型邮轮已经下坞搭载总装;17.4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24000箱双燃料集装箱船、“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的高技术船舶,已经实现上海制造;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储气装置以及深潜器、海底作业机器人等多种高端海工装备实现突破。

  这座海洋科技岛,正在不断汇聚新质动能,成为“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地、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7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