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非遗+”焕新“出圈” 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

“非遗+”焕新“出圈” 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

时间:2024-06-08 21:45:48 来源:一路货色网 作者:焦点 阅读:976次

  人民网记者 郭冠华

  赣剧《牡丹亭·游园》走进高校,非遗+在学生间掀起“蹭课潮”;潮汕英歌舞亮相古镇,焕新吸引游客纷纷驻足“打卡”;剪纸、出圈传承天龙八部私服京剧搭配炫目特效,文化让中式美学接连“破圈”……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新活非遗已远离昔日“高冷”的非遗+形象,带着前所未有的焕新勃勃生机走入公共空间、走入社交媒体、出圈传承走入“寻常百姓家”。文化

  从冷门变热门,新活天龙八部私服非遗“出圈”之路有迹可循。非遗+2021年8月,焕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出圈传承意见》明确,保护好、文化传承好、新活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力度,已成为诸多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的共识。

  如何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连接?如何让古老非遗重焕生机?各地文化机构积极创新、各显神通,非遗传承人拓宽视野、提升素养,共同探索非遗更为有趣的“打开方式”。

  “非遗+文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昆戏人物造型系列产品、多功能极简皮影书架、“徽班进京”系列文具……自故宫带起博物馆文创的热潮,非遗文创以日益多彩的形象,逐渐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诗意日常”,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正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

  “非遗+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用3D扫描建模面塑作品、用人工智能打造数字皮影、将水印版画“藏”进手机……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助力非遗跨越时空的限制,以便捷的互动方式,更加生动呈现非遗魅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公众直观地感触到非遗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运用数字化方式对非遗产品、项目加以保护,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展现非遗的生命力。

  “非遗+旅游”让非遗焕新出彩、生生不息。去泉州蟳埔村体验簪花,在江苏南京感悟秦淮灯彩的国潮韵味,到江西景德镇学习手工制瓷技艺……“非遗游”活动精彩纷呈,已成为很多人近几年旅游出行的首选。多地积极拓展非遗旅游新空间和新场景,以旅游之窗展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认可和情感共鸣,让“鲜有问津”的古老技艺拥有更多烟火气。

  “非遗+新媒介”让非遗传承有“新”意。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大展身手,收获了无数喝彩、点赞;利用新媒介特效,古老技艺频频打破“次元壁”;在短视频平台,网友热情分享着自己的非遗体验……这些充满新意的活态传承,为非遗传播普及开辟了新路径,让非遗“活化石”焕发新活力。古老的非遗正在和新的时代连接共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中迸发。

  如果说,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如何进一步激活非遗“一池春水”,怎样更好地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期待从业者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让非遗持续绽放新光彩。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 重返2850点:41股市盈率股价跌破去年低点
  • 港股收评:恒指跌0.1%,恒生科技指数涨0.3%,内房、黄金股走弱
  • 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发生6月1日晚发生两次3级以上地震
  • 两岸老中青三代共谈清明文化重温共同记忆
  • 24319.6亿元、17.5万亿元、6.3%……从“数”里行间读懂中国外贸活力满满
  •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开始相向盾构掘进
  • 23年了,这串数字,中国人不敢忘记!
  • 数字化时代,实体书店探步向前
推荐内容
  • 八部门出台意见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 日本国土交通省就数据造假突击检查丰田总部
  • 君子玉言/老友石先生\小 杳
  • 未来三天暴雨驻扎两广地区 北方多地雨水频繁现身
  • #我妈看完沈玉容都不催婚了#:剧集引发现实反思
  • 南航北京大兴至澳门航线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