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地下17米工厂 看绿税绘制绿美广东

  走进毗邻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探地一处新晋打卡地,一派绿意盎然、下米鸟啼花艳,工厂天龙八部私服活水潺潺,看绿鱼翔浅底,税绘近处清风栈道风姿绰约,制绿远处飞瀑叠翠美不胜收,美广青草气息和沁人花香扑面而来,探地让人在花团锦簇间享受清凉一“夏”。下米

  这引人入胜的工厂生态园林却是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沥滘分公司(简称沥滘净水厂)的园区,没有半点污水厂“脏乱差”的看绿刻板印象。广州城因水而生,税绘依水而兴,制绿天龙八部私服以水为脉,美广近年来,探地在中心城区先后打造了9座生态化地埋式净水厂,沥滘净水厂便是其中之一。

图为“地下建厂,地上建园”的沥滘净水厂。(通讯员供图)

  “我们将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转移到平均17米深的地下空间,全封闭的运行将臭气、噪声降至最低,形成‘地下建厂,地上建园’的园林式净水厂。污水通过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等环节,循环利用为厂区生产用水、景观用水以及周边环境补水,出水可达一级A及地表V类水标准较严值,源源不断地补充海珠湿地水系。”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总会计师王崇介绍。

  据悉,目前沥滘净水厂打造了数字化智慧净水空间,污水处理规模75万吨/日,服务面积可达115.5平方千米,化“邻避”为“邻利”,变“工厂”为“公园”,真正实现了杜绝污水暴露、臭气外溢和噪声扰民,成为“藏”在繁华闹市中的“城市绿肺”。

  要实现这样的生态化地埋式工厂,研发是核心。王崇告诉记者,研发需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国家近年出台的一系列鼓励节能环保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环境保护税“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的激励机制助推着企业坚持以“绣花功夫”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投入研发,推动“绿色转型”。

图为税务干部为沥滘净水厂送上支持绿色发展税收优惠政策。(通讯员供图)

  “作为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厂,只要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我们就可以按规定享受环保税免税优惠。在税务部门的及时辅导下,从2021年建成运行至今,我们已享受环保税减免超1900万元,缓解了研发的资金压力,增强了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的底气和信心,形成了税惠红利与绿色转型之间的良性循环,让我们有了更充沛的发展动力,坚定不移走绿色创新发展之路。”

  这座“地下建厂,地上建园”的沥滘净水厂只是广东推进绿色税制,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降碳节能、投入“绿色”技术创新、齐抓经济和环保“两本账”的一个缩影。

  在广州,广州市朗坤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发明、实用新型等专利19项,其依托菌株构建、微生物发酵、生物酶法等技术,每年能将约15万吨以上的厨余废弃物和废弃油脂等“地沟油”,深加工转化成超13万吨生物柴油、清洁电力、沼气等生物能源产品,其参与的广州市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于2024年4月入选国家能源局全国首批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项目公示名单。该企业将2023年累计享受资源综合利用退税和废弃物环保处理免税的4500万元,追加约2000万元到工厂智能化和绿色化提升上,今年还计划投入1000万元升级生物柴油产线。在韶关,台泥(韶关)水泥有限公司三年间投入1.3亿元使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实现“少排少缴”,还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镇生活垃圾,成为乡镇环境“净化器”。在清远,税务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签署了《美丽清远协同合作备忘录》。在惠州,一场场环境保护税专题宣传普法活动正在化工产业园区的“涉税服务直通站”中推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税无声助企向“绿”而兴,携手共绘美丽广东。近年来,广东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绿色税制的“绿色效应”,减税费、优服务、强共治,打通“政策+服务+数据”税收管理链条。编制并定期更新《绿色税制建设电子书》,方便纳税人全面快捷查找绿色税费政策;2023年试点上线的“环保税管理小助手”项目实现自动数据全量提取,帮助企业防范涉税风险,促进提升税务监管效能;对符合条件的“六税两费”优惠应享未享形成的多缴税费,推行税务部门主动发起退税流程,降低纳税人退税成本。与此同时,广东税务部门还畅通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房建设、金融监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渠道,搭建与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不断深化绿色税收共治格局。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雷子豪

  通讯员 岳瑞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