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周清:厦门湾的海豚卫士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综合   来源:热点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东南网6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纪凰 吴亦航 陈泽慧)清晨的厦门鹭江道公务码头,一艘每天固定开往火烧屿的渔船缓缓起航。每个工作日,周清都要乘船登岛。在岛上,他要在各个观测点之间辗转,静静等待“海上大熊 天龙八部私服发布网

东南网6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纪凰 吴亦航 陈泽慧)清晨的周清厦门鹭江道公务码头,一艘每天固定开往火烧屿的厦门渔船缓缓起航。每个工作日,湾的卫士天龙八部私服发布网周清都要乘船登岛。海豚在岛上,周清他要在各个观测点之间辗转,厦门静静等待“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湾的卫士出现。

火烧屿是海豚厦门西海域中最大的无居民海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周清在港口航道开发建设、厦门近岸养殖的湾的卫士天龙八部私服发布网影响下,厦门湾内中华白海豚种群急剧减少。海豚为了挽救这一濒危物种,周清2005年,厦门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落地火烧屿。湾的卫士

2012年3月,从部队退役的周清踏上这片土地,成为基地负责人。

“退役前,我是在厦门的海防部队,时常在执行任务时看到中华白海豚。”回忆起近20年的军旅生涯,周清笑着说,“每天看到它们,心情都跟着好起来。”

于是,当告别军旅,进入人生下一站时,周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坚守在这片海港。

然而,保护之路,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简单。

基地每天的工作涵盖公众教育、科研合作、巡航观测和救护中华白海豚等。到岗之初,周清便从制度建设到人员管控,再到作风纪律、气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努力下,基地救助白海豚的能力得到极大增强。

“海豚是很调皮很亲人的动物,它们的社交性很强。”周清表示,在渔民作业时,中华白海豚喜欢尾随渔船,在边上“捡漏”。但实际上,对于野生动物而言,太过靠近人类并不是好事。船舶碰撞、渔网缠绕甚至是螺旋桨打击都会对白海豚造成伤害。

2013年,在小嶝岛码头的海滩上,当地渔民发现一只搁浅的白海豚。接到消息,周清立刻组织技术人员赶往现场。“那时候,我们甚至请了外地的专家坐飞机过来救治。经过10天抢救,白海豚还是因伤势过重死亡。”说起这次经历,周清的眼里难掩悲伤,“但这也为我们未来保护白海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中华白海豚是海洋生命力的“晴雨表”,也是厦门生态保护实践成效的“显示器”。“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好不好,白海豚说了算。”周清说。

2018年,周清发起创建了厦门中华白海豚志愿服务队,这是全国第一支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志愿者队伍。

如今,志愿服务队已发展成为实名注册成员约500名的大家庭。志愿者以“保护白海豚”为己任,在组织公益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向市民普及白海豚知识,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保护白海豚的行列。

经过一批又一批人不间断的保护,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的种群数量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现在的近80头。厦门湾内中华白海豚平均群体遇见率1.95±0.50群/100公里,平均个体遇见率8.68±3.47头次/100公里。厦门成为全国少有的能在城区海域看到中华白海豚的地方。

“保护中华白海豚这件事情,我是要做一辈子的。”采访间隙,周清的手机响起来,铃声就是白海豚的声音。“中华白海豚在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很乐于了解和它们有关的一切。”

站在火烧屿岸边的礁石上眺望大海,周清说:“现在的厦门可以看到更多的绿色,水里的鱼也变多了,中华白海豚也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一路货色网   sitemap